《中共晋中党史人物传》全书45万字,收录了361名历史人物。由晋中市史志研究室组织编写,采用了传记体编写方式,主要收录了晋中建党以来,在各个历史时期、各行业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。《中共晋中党史人物传》于2020年11月正式出版。该书旨在更好地记录晋中党的历史智慧财讯,铭记革命先辈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历史功绩,传承他们的崇高精神,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。
读者朋友们,大家好,我是晋中市图书馆馆员李倩,今天的周五有阅由我带领大家走进中共晋中党史人物传——王栋臣。
王栋臣(1919~1942),原名王邦柱,介休市张兰镇沟底村人。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抗日英烈。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1938年,王栋臣参加革命工作,走上革命道路。同年秋,中共介休县委派马殿俊、王栋臣到铁北、乐善村一带开辟工作。他们到达目的地后,立即组织武装力量,驱赶顽固军队,建立抗日政府铁北办事处,马殿俊任主任。此后,迅速发展组织群众,开展抗日宣传智慧财讯,先后建立起青救会、儿童团、农救会、妇救会等群众组织,附近十多个村庄的民运工作得到迅速发展,形成初具规模的抗日游击区。同年冬,日本侵略军疯狂烧、杀、抢、掠,铁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陷人艰难困苦的深渊。面对这种情况,王栋臣和马殿俊共同领导群众开展了一场向地主、富农“借粮充饥”“要求给雇工增加工钱”的斗争。
展开剩余63%王栋臣向地主、富农提出要求,并向他们宣传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抗日斗争必定胜利的道理,要他们认清形势,不作顽抗。在王栋臣的多次劝导下,许多地主、富农主动出粮、出钱支持抗日斗争。对于少数顽固分子,王栋臣率领群众采取革命行动,强迫他们执行决定。
1939年春天,介休遭到多年不遇的旱灾,铁北的群众严重缺粮,许多农民家里揭不开锅。针对这一困难,王栋臣提出了加固汾河堤坝工程的意见,并在赵力之的支持下,出台了地主、富农出粮、农民群众出工、以工代赈的方案。由此解决了农民群众生活的燃眉之急,加固了汾河堤坝。王栋臣还十分重视在群众中发展党员,壮大党组织的队伍,组织一些大村以及党员多、革命活动活跃的地方建立了党小组。在他的倡导下,铁北一带以乐善村为中心还建立起了流动的抗日高级小学。铁北办事处还组建了一支由四十余名青年骨干组成的抗日游击队,保护办事处和老百姓的安全。
同年秋,驻平遥日本侵略军“红部”(本部)龟田大队长率领数千日伪军突袭抗日游击队。扑空后,放火烧毁了乐善村和桑柳树村的许多房屋,抓走了一些抗日群众,抢走了老百姓的许多财产,并在这一带加强了防线,增设了据点,推行“强化治安”。中共介休县委被迫从绵山一带撤往沁源县的伏贵村。铁北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距乐善村十余里的汾阳东大王村扎下据点,突袭、清剿更加频繁。在这种情况下,王栋臣白天隐蔽,晚上出来活动。他一方面积极地寻找同志们进行联络,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战友。他还不忘鼓励同志们坚定信心,继续战斗。
晋西事变以后,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,上级决定缩小区域范围,将铁北划为三个区,王栋臣任二区区长。任职期间,王栋臣根据当时的局势,组织建立了“三面政权”,采用“三本账”的办法应对不同情况,扩大自己的力量。1941年4月,介休铁北地区划归晋绥七专署管辖的平(遥)介(介)县,王栋臣任平介县政府秘书。他曾对战友说:“铁北地区地处平原,是介休的北大门,现在划归平介县,是我党建立的一条从延安经晋绥到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,这里的斗争虽然残酷,环境也十分险恶,但我愿和这里的人民一道,与日本侵略者,与阎锡山顽固势力斗争到底,直到最后胜利。”
1942年5月,王栋臣不幸被捕。残暴的敌人对王栋臣施以酷刑,但王栋臣始终坚贞不屈,说:“我是共产党员,为了革命事业,我死而无怨。”敌人无计可施,将王栋臣杀害,时年23岁。
供稿丨李倩
编辑丨严溶溶智慧财讯
发布于:北京市翻翻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